历史上的易学古籍著作有哪些?

易经》是中华文化之根,其思想早在新石器时代就诞生了,并在而后的几千年中对中国的道教、中医、文字、哲学、民俗等产生了巨大影响。中国古代史上,研究易学的著作大约有3000种,我们选出其中最重要的十几种做简单介绍。

在介绍古籍之前,先来了解源头。伏羲是易学的创始人,他发明了永恒不变的“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”理论模型,涵盖了宇宙运行的根本规律,超越了时间和空间,行之万世而不悖,被称为“先天易”。不过,每个具体历史时期的万物要遵循具有“时代特征”的阶段性规律,这些规律被称为“后天易”。伏羲的先天易学理论中蕴含了多个“后天易”,比如伏羲所处时期的后天易是“重坎易”。但由于没有文字等种种原因,这个时期没有文字著作,所谓的“重坎易”只是理论上的说法。

上古


《连山易》

神农时期出现了第二个后天易“重艮易”,又称《连山易》,约有80000字。其后又出现了第三个后天易“重坤易”,即《归藏易》。再后来出现了第四个后天易“重乾易”,即《周易》。这些后天易揭示的都是局部规律,只能在特定的时空条件下发挥作用。《连山易》其名初见于《周礼》。但《连山易》与《归藏易》都已失传,它们已成为中华文化的千古之谜。也有一说认为,这两本书的核心思想已经被包容在《周易》之中,没有独立存在的必要了。


上古时期

《归藏易》

黄帝对“先天六十四卦方圆图”进行了重新演绎,在《连山易》的基础上创造了“重坤易”,又称《归藏易》,有4300字。与《连山易》由艮卦开始不同,《归藏易》由坤卦开始,象征“万物莫不归藏其中”,引申为人类文明以大地为根,万物皆生于地,终于又归藏于地。《周礼》说:“太卜掌三易之法,一曰连山,二曰归藏,三曰周易。其经卦皆八,其别皆六十有四。”意思是说《连山易》《归藏易》《周易》是三种不同的易学理论,但都是由8个经卦重叠出的64个别卦组成的。


上古时期

西周


《周易》周文王在狱中研究易学时发现世界已经进入了一个新的时期,原有的《归藏易》对规律的揭示显现出越来越大的局限性,于是他结合时代特征建立了以乾卦为首的后天易《周易》,创造了新的八卦体系“文王八卦”,又称“后天八卦”,与伏羲发明的“先天八卦”相对应。一般认为,易学以“先天八卦”为体,以“后天八卦”为用。在周文王之后,周公又为《周易》的各个爻添加了爻辞,《周易》正文部分由此完成。后来,人们逐渐将《周易》称为《易经》。


西周时期

东周


《易传》

《周易》产生后,很多学者对其作注。其中最有名的是孔子汇编的论文集《易传》。《易传》共7种10篇,分别是《彖传》上下篇、《象传》上下篇、《系辞传》上下篇、《文言传》、《说卦传》、《序卦传》和《杂卦传》。自汉代起,它们又被称为“十翼”,被视为学习《周易》的必备导读本。不过,由于其中参杂了孔子的世界观,《周易》的核心思想失去了原味。要研究《易传》,较好的古注本是唐朝孔颖达的《周易正义》。


东周时期

汉朝


《易林》

西汉焦延寿著。汉朝的象数易学创始于孟喜、焦延寿,京房师从焦延寿。焦延寿的《易林》(又称《焦氏易林》)源于《周易》,但与之有迥异之处。《周易》共有卦爻辞450条,《易林》有4096条占卦爻辞,较之《周易》卦爻辞有10倍之多,极大地丰富了占卜信息。他的思想后来被其弟子京房继承和发挥,开创了易学史上的一座丰碑《京氏易传》。


汉朝时期

《京氏易传》

西汉京房著。历史上有无数学者终其一生研究易学,只有《京氏易传》一书以作者名命名,享受连孔子都没有的待遇。从易学史上看,从伏羲画八卦创建易学,至周文王为第一变,至孔子为第二变,至京房为第三变,每一次转变都使易学展开一个新的领域。京房的《京氏易传》使象数易学达到一个巅峰,而后的象数易学历时约300年(前50年~240年),到王弼才终止。此书中将六十四卦分为八宫,重排卦序,独创的纳甲法(六爻预测法)沿用两千年而不衰,至今无人超越。


汉朝时期

《周易参同契》

东汉魏伯阳著。中国古代最重要的丹道文献,被誉为“万古丹经之祖”,在道教史与古代科技史上都有重要地位。魏伯阳融汇《周易》《黄帝内经》《阴符经》《道德经》思想,认为易理与丹道相通,所以能用《周易》解释丹道,这对道教修炼产生了重大影响。全书约6000字,基本是用四字或五字一句的韵文写成的,借《周易》爻象论述丹道修炼之法。所谓“丹”,指人身体内部的能量流。该书用符号作为表意手段,如“坎离、乾坤、日月、阴阳、五行、父母、夫妻、男女……”这些概念都与其本义无关。


汉朝时期

三国


《周易注》

三国王弼著。此书尽扫先秦、两汉易学的腐迂学风,在学术上开一代新风,史称“正始玄风”。书中不用象数,而以老子思想从哲学高度注释《周易》,建立了体系完备、抽象的哲学,把象数之学变成思辨哲学,这是《易》学研究史上的一次飞跃。有人如此评价:王弼在哲学上奏出了时代的最强音,虽然他23岁便去世,却照亮了整个时代,指明了魏晋玄学的理论航向,对以后中国思想史的发展有深远影响。


三国时期

唐朝


《周易正义》

唐朝孔颖达撰。唐太宗为统一经学,令孔颖达主持撰修《五经正义》,对南北朝以来的义疏进行整合。《周易正义》为《五经正义》之一。三国的王弼和晋朝的韩康伯均为《易经》作注。

孔颖达采用这两人的《周易注》,逐句疏解。他从王弼易学的原则出发,吸纳了汉易象数学方法,继承了王弼易学,又突破了王弼易学。采纳了很多两汉以来象数易学的思想,重新肯定了象数的价值,表现出象数、义理兼顾的特点,对后世有很大影响。


唐朝时期

《周易集解》

唐朝李鼎祚撰。此书引述了三十五人的易学观点,如子夏、孟喜、焦赣、京房、马融、荀爽、郑玄、刘表、何晏、宋衷、虞翻、陆绩、干宝、王肃、王弼、姚信、王廙、张璠、向秀、王凯冲、侯果、蜀才、翟玄、韩康伯、刘瓛、何妥、崔憬、沈驎士、卢氏、崔觐、孔颖达、《周易注》三国王弼著。此书尽扫先秦、两汉易学的腐迂学风,优曼容、姚规、朱仰之、蔡景君等,其中多数为象数派。

自王弼以来,汉代象数派著作渐次失传,所以此书的价值主要在于保存汉易资料,而不在于学术思想。


唐朝时期

宋朝


《皇极经世》

北宋邵雍著。“皇者大也,极者中也”,以“皇极”命名,意为以最大的规范来经纬世事。书中创立了以“元会运世”为时间单位的理论。129600年为一元,为人类的一个发展周期,每元12会,每会30运,每运12世。“元会运世”各有卦象表示,只要洞其玄机,天地万物的生命运程皆了然于心,朝代兴亡、世界分合、自然变化皆可先知。

此书所测之事始于公元前2577年,止于公元1023年,跨度为3600年。其中有人事标注者始于公元前2357年,止于公元963年,即邵雍所谓的“中间三千年”。这3000年的历史大事记与《资治通鉴》有着异曲同工之妙,都纠正了前史中的一些错误。


宋朝时期

《周易本义》

南宋朱熹著。《易传》是给《周易》填入的第一批新内容;而后的汉儒(如京房)给《周易》填充了象数内容“卦气说”;三国的王弼扫掉了象数,阐释了义理,影响深远,他的书直到唐朝时还是儒者的标准读本。宋朝的儒者继承汉朝的象数和王弼的义理,但都在给《周易》填充新内容。此时出现了朱熹的《周易本义》。朱熹的思想继承程颐,故世称“程朱”。程氏遵循王弼的道路,以义理解易。朱熹则认为《周易》是卜筮之书,著《周易本义》是要还《周易》的本来面目。《周易本义》确实更接近《周易》,至少可以说,它较之以往的易学著作更接近《周易》的本义。


宋朝时期

明朝


《易经集注》

明朝来知德著。他用了30年完成此书,是继孔子后将象数结合义理注释《周易》取得巨大成就的第一人,因此被称为“夫子”。书中以象数阐释义理,以义理印证象数,纵横推阐,为学易者洞开了门户,使失去了一千多年的象数又回到了原处,震惊易学界,《易经集注》因此被称为绝学,来知德的易学也因此被称为“来氏易”。


明朝时期

清朝


《周易折中》

清朝李光地撰。李光地遍采诸家之说,阐幽发微洋洋凡百万言,通俗易懂,为学易者必读之书。书中的“爻象”说在各爻位的“比”“应”里特别强调四五爻位之比,和二五爻位之应,并根据此“爻象”说提出了自己的“卦主”说,并以此来否定“卦变”说。此书认为卦德源于卦之阴阳爻,从卦与卦之间的反对、错综关系探讨八卦类象与卦画的关系。还对先后天八卦的方位做出了有意义的探讨。


清朝时期

民国


《周易尚氏学》

民国尚秉和著。此书是对《周易》全文的注释,是象数学派的经典著作。作者继承象数学的传统,认为卦爻辞皆由象而来,故重在以象解易。深入研究《周易》内外卦象、互象、对象、正反象、半象等一百多种卦象的规律,提出解易的新思路,多有创见,推崇“未学易、先学筮”。自民国以来,此书的易学理论影响巨大。


民国时期

衍生阅读:中国易学文化人物传承

元芳,你怎么看?
    还没有评论,快来抢沙发吧!