两汉时期的易学沿袭数百年,不但一味拘泥于象数,而且在对《易经》的解读上更是支离繁杂,尤其是其“灾异说”,大大偏离了《易经》的正道。两汉以后,易学在发展中逐渐形成两个对立互补的派别:象数派与义理派,开启义理学派的王弼以“尽黜象数”“全废象数”为大旗,扫落了汉代象数之积弊,并以此衍生出了很多对后人颇有影响力的错误观点,“象数对于义理而言无足轻重,甚至可以被全然抛弃”就是之一。
王弼是三国时期之人,去世时虽年仅二十四岁,但对易学贡献巨大。鉴于象数易学理论上的失误,以及由此导致的烦琐推衍,他经过冷静思考,完成了有划时代意义的易学著作《周易注》与《周易略例》,批判地超越了汉易象数学家的思路,重新界定了象数在易学架构中的位置,提倡“得象忘言、得意忘象”,努力使易学的研究向《易传》的思路复归。
这种“王弼易学”是对两汉象数易学的一次革命,带来了易学发展的新契机。从此,“象数学派”与“义理学派”之间逐渐形成了相反相成的互动格局,促进了易学的繁荣。